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4-03-20 08:15
保定晚報訊(通訊員李霞光)“在這兒從事銅雕制作,每個月收入9000多元。”3月13日,在易縣一家銅雕企業車間內,正在為銅浮雕整形的易縣白馬鄉源泉村村民張華說。“叮叮當當”的鏨刻聲此起彼伏,匠人們正在根據設計好的圖紙進行鍛打刻制、打磨拋光。憑借細致的手藝和耐心,匠人手工制作完成的每一件銅雕作品都栩栩如生。
易縣銅雕2016年被評為保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劉桂軍介紹,易縣銅雕又名鏨刻,鏨刻的銅板需要選擇1.2毫米以上的紅銅或黃銅,鍛打時高溫退火,冷卻之后鍛錘,每個環節都需要匠人手工完成,特別是鍛造高浮雕制品時,要反復煅燒退火,以確保銅的柔韌性和延展性達到最佳狀態,技藝特點十分鮮明。
當日,40歲的易縣白馬鄉源泉村村民陸大偉正在為一件銅雕作品進行淬火,這件作品他已經制作了一個半月,預計再有一周時間,整件作品就能完工。“做這行要善于鉆研,還要能吃苦,從業時間長了就心靈手巧了,也能把這老手藝傳承好。”陸大偉說。
易縣銅雕歷史悠久,是古代青銅器制造技藝的延續。燕下都遺址出土的戰國銅人、銅鋪首銜環都是“國寶”級藝術珍品。1996年,劉桂軍創建了易縣燕都環境藝術有限公司,在他不斷改良之下,傳統技藝煥發了新的生命力,其公司也成為易縣銅雕產業龍頭企業。
“銅雕主要表現手法有浮雕和圓雕。浮雕圖案以山水花鳥、龍鳳祥云等為主,圓雕多以室內擺件、城市雕塑等形式展現。銅雕造型多樣,加上咱們的巧手匠心,一經雕琢,便煥發出無窮的魅力,產品一直供不應求,帶動了易縣銅雕產業的發展”。劉桂軍自豪地說。
產業發展促就業增收。近年來,易縣依托深厚歷史人文資源優勢,不斷壯大銅雕工匠隊伍,通過注冊商標、技能培訓、組建行業協會等形式,傾力打造“燕都銅雕工匠”勞務品牌。目前,該縣已形成以白馬鄉源泉村、七里莊村為龍頭的銅雕專業村,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的兩萬余人直接、間接從業銅雕鏨刻、創意設計、金屬加工制作、五金、物流運輸、油漆彩繪等相關行業,年創勞務收入6億多元,年綜合經濟效益20多億元。2023年,易縣銅雕入選中國首批“一縣一品”特色文化藝術典型案例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