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4-08-24 11:26
□保定晚報記者 李萌
8月22日上午,在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涿州分公司的電纜車間,激光剝線、裁線……一個流生產線正在如火如荼地加工生產。
這條線體包含自動上線單元、激光剝線單元、自動裁切單元三部分,具備端頭處理、開窗剝線、定量裁切、定長裁線等功能,可滿足線徑0.6mm-10mm范圍內各種中、高端電纜加工,加工1m內電纜,剝線、裁線精度可達±0.2mm。這項先進技術來自一名90后設計師——劉通。
2014年,攻讀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的劉通從濟南大學畢業。工作后,他先后擔任機械工程師、自動化工程師,從事工程布局及非標設備開發設計。十年來,劉通不斷深入探索研究各車間生產崗位的改善和創新點,在航天工藝論文集與SMT制造協會論文集中發表了4篇工藝論文,獨立設計非標設備50余臺,開發工裝110余種,共計800多套,突破生產工藝20多項技術難題,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項和實用新型專利11項,實現了降本、增效、安全、外形美觀等生產需求,生產效率平均提升30%,為公司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成本。
研發項目中,令劉通記憶最深刻的要數航天信息主打產品的自動檢測組裝線。“該生產線通過集成小單元設備,構建了多個智能化單元,并接入MES系統,將裝配進程、不合格、產量等關鍵信息實時看板顯示,產能較人工作業效率提升87.7%,產線更智能、更穩定、更高效。生產線的各智能單元采用模塊化設計,靈活組合,線體柔性較強,可滿足不同盒式產品裝配工序靈活排布的制造需求。”劉通說,開發此項目的過程中突破了多項工藝技術瓶頸,包括板卡自動扣裝電池技術、全自動貼裝膠墊技術、掃碼自動裝箱技術等。該線中的先進技術獲得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兩項實用新型專利。
“最佳進步獎”“技術創新獎”“優秀員工”“技術創新獎”“最佳項目獎”……十年如一日,這位在生產線上“奔跑”的機械工程師獲獎無數。今年,劉通被保定市委、市政府命名為第二屆“保定工匠”榮譽稱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劉通不僅注重個人工作成果的創新性,更重視團隊創新思維與專業技能的協同發展。業余時間,他在公司牽頭組織“青年小講堂”知識技能普及活動,課程圍繞CAD學習與應用、三維繪圖軟件學習與應用等方面,他給同事講授知識交流心得,提升整體技能水平。
“工作中,嚴謹務實、勇于攀登的航天工匠精神是我不變的追求,希望將來我能繼續攻克新產品生產線的各類生產難題。”劉通說。夢在遠方,行則將至。他將心中的夢想不斷轉化成非標自動化設備,轉化成先進的生產線,讓夢有了自己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