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5-02-22 09:19
?李笙清
我國是最早釀酒的國家,數千年來,古人祀天地、祭宗廟、招待賓客,無不用到酒,且制定有嚴格的飲酒禮節。杜康、歡伯、醍醐、壺觴等數十種極富內涵的酒之別稱,歷代數不清的以酒為題材的詩詞歌賦,李白斗酒詩百篇等酒之歷史佳話,宴飲上以助酒興的酒令,以及民間習俗中內涵豐富的各種酒俗,更是構成了豐富多彩的中國酒文化。
古人喜歡飲酒,要想“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陶醉酒鄉,樂在其中,自然離不開盛酒的器具,所以自古以來,先民們創造出青銅、陶瓷、玉、犀角等多種質地的酒器,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為酒文化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圖為出土于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商代盤龍城遺址的一套商代基本酒器組合,包括青銅觚(左)、青銅爵(中)、青銅斝(右)各一件,距今已有3500余年,它們同時也是商代重要的禮器,其套數的多寡可對應貴族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觚口徑12.9厘米,通高18.2厘米,喇叭口,細腰,高圈足。青銅爵通高15.2厘米,形似鳥雀,前長流,后短尾,兩柱,腹下三尖足外撇。青銅斝為圓形,通高21.2厘米,底徑14.4厘米,形體較大,有兩柱而無流、尾。這三件青銅器均飾饕餮紋、夔紋,觚腰部飾弦紋,紋飾精美,體現了商代青銅器冶煉技術的精湛。
爵、觚都是飲酒的器具,斝則是溫酒的小型容酒器,《詩經·大雅·行葦》曰:“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斝初見于夏代晚期,其侈口較同類的爵要寬,與爵配合使用,專向爵內注酒,并兼作溫酒器用,也是祭酒的一種重要祭器,盛酒灌地,以降神靈。《禮記·禮器》記載:“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這個“散”指的就是斝。商人的青銅器冶煉與制造技術相當成熟,各種飲酒的器具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出現了“長勺氏”和“尾勺氏”這種專門以制作酒具為生的氏族。斝、觚、爵作為酒器組合,一直沿用至西周時期。
酒在中國被視為神圣之物,在禮儀制度運行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漢書》云:“百禮之會,非酒不行。”《周禮》中有“五齊”“三酒”的記述,“五齊”即指含有沉淀物“滓”的五種酒,都是用于祭祀的酒。“三酒”即“事酒”“昔酒”“清酒”,釀造時間各有長短。商代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較快,尤其是手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以致釀酒業十分發達,當時的酒精飲料有酒、醴和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多見“鬯”“醴”字樣。商代飲酒風氣很盛,特別是貴族飲酒極為盛行,《史記》中記載商紂王建有酒池肉林,《尚書·酒誥》中也曾記載商代統治者崇尚酒食醉飽的生活,為后世留下了引為鑒戒的“酒色文化”。在商代,酒不僅是日常飲品,還具有重要的禮儀和宗教功能。在出土的商代青銅器中,酒器占有相當一部分,如爵、觚、尊等,反映出酒在商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商代盤龍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被專家論證為“華夏文化南方之源,九省通衢武漢之根”。自1954年被發現以來,已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等3000余件,包括青銅大圓鼎、大玉戈、綠松石鑲金片飾件等國家一級文物數十件,被陳列在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的展廳內。
盤龍城遺址的出土文物按用途可分為禮食器、兵器、生產工具、裝飾品四大類,其中禮食器有鼎、甗、鬲、簋、盤、觚、爵、斝、尊、瓿、提梁卣等,具有酒器功能的主要有青銅尊、爵、卣、斝、盉、觚等,其中青銅爵、斝、觚多以成套出現,這也是商代青銅器以爵、斝、觚為核心的重酒器的體現。這三件青銅酒器器型峻拔秀逸,渾厚凝重,有的裝飾花紋繁縟富麗,可見3500年前生活在武漢地區的商人尚酒風氣和宴飲生活的奢華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