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5-03-22 08:38
?錢國宏
相信很多收藏愛好者都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一位老收藏家在鄉下收舊貨,偶然瞥見一戶人家用來喂貓的碗,釉色瑩潤,胎質細膩。他不動聲色地用5元錢買下這只“貓碗”,后經鑒定,這碗竟是宋代汝窯天青釉碗,價值連城。這個故事在收藏圈廣為流傳,成為“撿漏”的經典案例,也點燃了無數人一夜暴富的夢想。
這個故事折射出收藏界對“撿漏”的復雜情結。在古玩市場,每天都有無數雙眼睛在搜尋著可能被低估的珍寶,期待著一朝“撿漏”實現財富自由。但在這看似簡單的交易背后卻隱藏著收藏文化的深層密碼,以及人性對財富、知識與機遇的永恒追求。
“撿漏”現象自古有之。明代收藏家項元汴在《蕉窗九錄》中記載,有人以廉價購得王羲之真跡,轉手獲利百倍。這種傳奇故事史不絕書,構成了收藏文化中極具魅力的篇章。但在這光鮮的表象之下,“撿漏”更像是一面雙面鏡,映照出收藏界的眾生相。
在古玩市場,每天上演著形形色色的“撿漏”故事。有人在地攤上發現明清官窯瓷器,有人在舊書店淘到名人手稿,更有人在拆遷區搶救出珍貴文物。這些故事中,有的確實屬于慧眼識珠,有的則是精心設計的騙局。一位資深藏家回憶,他曾以低價購得一件“元代青花”,欣喜若狂,后經專家鑒定,不過是現代高仿品。這種經歷在收藏界屢見不鮮,折射出“撿漏”的復雜本質。
“撿漏”對收藏市場的影響是深遠的,既推動了民間文物的發掘與保護,也催生了制假售假的灰色產業鏈。有數據顯示,古玩市場中的贗品占有相當高的比例,這些仿品往往就是針對“撿漏”心理精心設計的陷阱。一位文物鑒定專家坦言:“現在的古玩市場,想撿漏比中彩票還難。”
“撿漏”神話的流行很大程度上源于人們對收藏價值的誤解。許多人將收藏簡單等同于投資,將文物的市場價格等同于其文化價值。這種認知偏差導致收藏行為偏離了文化傳承的本質,淪為純粹的逐利游戲。
收藏的本質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守護。一件文物的價值不僅在于其市場價格,更在于它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藝術價值和人文精神。明代收藏家董其昌曾說:“收藏者,收其神也。”這種對文物內在價值的認知才是收藏的真諦。
面對“撿漏”誘惑,收藏者需要建立正確的價值認知。文物價值是多維度的,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等,僅僅關注經濟價值往往會陷入認知誤區。
在收藏的道路上,“撿漏”或許是一個誘人的目標,但絕非終極追求。真正的收藏是對文化的敬畏,對歷史的守護,對藝術的追尋。當我們以更開闊的視野看待收藏,就會發現,最大的“漏”不是經濟價值的落差,而是文化認知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