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5-04-12 09:28
?李笙清
張熊(1803—1886年)為海派名家,與同時期的著名畫家任熊、朱熊合稱“滬上三熊”。張熊擅畫花鳥和山水人物,其花鳥畫初宗惲壽平,后自成一家。張熊注重寫生,功力深厚,畫風“縱逸似周之冕,古媚似王武”,時稱“鴛湖派”。張熊一生性格耿直,淡泊名利,同治年間曾堅辭宮廷畫師之征,以鬻畫終其一生,與夫人鐘慧珠一起潛心書畫藝術,堪稱畫壇比翼。其間課徒授藝,從者甚眾,其中不乏出類拔萃者,民國時期中華書局曾印行其課徒畫稿200余頁。
張熊《錦帳垂珠圖》團扇直徑25厘米,紙本設色,湖州博物館藏。畫面構圖規整有致,依照團扇特有的圓形布景,空間上實下虛,疏朗開闊,清氣滿幅。紫藤屬落葉攀緣纏繞性豆科大藤本植物,為百姓喜愛栽植的長壽樹種,作者以之為題材,造型準確精微,筆墨細秀,風格郁茂。畫面右上,一根粗大的紫藤枝干從上垂下,蜿蜒回環。寬大的綠葉間,一串串豐腴飽滿的紫藤花宛若串串玉珠,厚密兼有,或似風鈴在枝葉間輕輕搖曳,或似玉珠滲出葉片低垂輕拂,姿態優美迷人,動感十足,別有韻致。
錦帳即錦步障,出自《晉書·石崇傳》:“石崇與貴戚王愷等斗富,愷作紫布步障四十里,崇作錦步障五十里,以勝愷。”體現了古人以錦帳斗富的奢侈生活。紫藤樹枝蔓相繞,一團團碩大的花穗垂掛枝頭,紫中帶藍,燦若云霞,宛若錦帳垂珠。金谷園為石崇別墅,后多以“金谷”借指石崇。唐代李德裕在《憶新藤》中運用“錦帳”的典故發出了“金谷如相并,應將錦帳回”的感慨,認為紫藤錦帳遠勝于石崇的錦步障。
“錦帳垂珠”是清代晚期畫家筆下常見的花鳥畫題材,多見于立軸、扇面和鏡心,體現了畫家們對紫藤的一種偏愛之情。張熊畫花卉,對紫藤尤其鐘愛,不但悉心種植紫藤,還特意給其畫室取名“銀藤花館”。在畫法上,張熊將勾勒法與沒骨法結合起來,枝干與莖蔓勾勒填彩,線勾莖枝、葉筋,筆力均勻,陰陽向背。花瓣則以筆頭頓點,水墨著色暈染而成,片片花瓣融為珠串,濃淡相襯,勻稱調和,既有徐崇嗣“五色染就,不見避忌”的沒骨之趣,又有惲南田“惟能極似,與花傳神”的明快筆意。畫藤蔓則以中鋒勾勒,虬曲自然,勁節隱現,婀娜多姿,氣韻生動。整個畫面布局和諧,盡管沒有白居易筆下“藤花無次第,萬朵一時開”的氣勢,但亦不缺乏明人王世貞“蒙茸一架自成林,窈窕繁葩灼暮陰”的意境。
畫面左下留白處有作者題跋:“錦帳垂珠,己巳秋九月既望,寫于申江客舍。子祥張熊。”鈐“張熊私印”白文篆書方印。書法工整端莊,筆畫粗細勻稱,遒勁有力而又不失秀媚之韻。己巳年為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其時張熊已年近古稀,尚能潑墨繪事而不輟,其精神追求令人肅然起敬。在領略張熊精湛繪畫技藝的同時,可管窺到其疏放豁達的胸懷以及充滿美好情趣的藝術追求。
紫藤的顏色為“爛漫奪目一片紫”的紫色,怒放于百花開盡的暮春時節。歷代文人對紫藤鐘愛有加,如唐代詩人楊巨源即有“幽含晚態憐丹桂,盛續春光識紫藤”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