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者:時間:2025-07-04 07:01
□保定日報記者 楊 旭
“這口井就是敵后武工隊成立的見證。”順平縣安陽鎮賈各莊村內,順平縣老區建設促進會副會長冀寶田的手掌輕輕撫過荒井的青石,轆轤軸發出吱呀聲響,仿佛穿越80多年的時光,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1942年秋,冀中軍區第九分區敵后武工隊就在這口官井旁秘密成立,從此冀中平原的青紗帳里,多了一支用智謀與熱血撕開敵占區黑暗的“神兵”隊伍。
1942年日軍對冀中抗日根據地進行“五一”大“掃蕩”后,八路軍冀中軍區響應“到敵后之敵后去”的號召,將精銳骨干編組成能文、能武、能獨立作戰的武裝工作隊。這是深入敵后開展軍事、政治、經濟、文化斗爭的一種精干的武裝組織。千百支武工隊像一把把鋒利的尖刀,刺向敵人的心臟,有效地牽制日偽軍向抗日根據地的進攻。其中九分區武工隊成立后,多次襲擊攻打巷北據點、堯城橋據點和王各莊橋據點,搗毀了完縣(今順平)憲兵隊在常莊、朝陽設立的兩個黨員“自首站”,處決了“自首站”站長楊石頭和冀小旦,并深入虎穴,將駐守常北莊炮樓的偽警察付春耀抓獲歸案。
豐收時節的順平縣,果農們穿梭在枝葉間,忙著將飽滿的果實收入筐中。 吳瀟 攝
敵后武工隊作戰方式靈活多變,時而集中,時而分散,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他們今天打埋伏、襲據點、摸哨兵,明天撒傳單、割電線、埋地雷;打擊日偽征糧隊、破壞敵人掠奪資源計劃、解救被抓壯丁、摧毀或改造偽組織、對日偽據點實行圍困,有時甚至化裝進城或進敵人據點直接打擊偽軍和漢奸。據小說《敵后武工隊》中人物原型賈正喜回憶,為端掉保定城區外圍地理位置重要的烏馬莊崗樓據點,武工隊員化裝成日本憲兵特務,拿著“假護照”進入據點,成功集合俘虜訓話、收繳槍支彈藥,槍斃偽警長并教育釋放其余人,為化裝襲擊積累了經驗。
保定獨特的地理條件成為武工隊的天然“盟友”。清苑、滿城、完縣的溝壑田壟間,武工隊將“地道戰”戰術發揮到極致。縱橫交錯的地下網絡,既是百姓的避難所,更是打擊敵人的前沿陣地。在完縣北清醒村,武工隊依托地道發動奇襲,讓日軍的“鐵壁合圍”一次次撲空;清苑冉莊的地道內,暗堡、陷阱與射擊孔星羅棋布,武工隊曾憑借這些工事,以少勝多擊退數倍于己的敵軍。
除了地道戰,“攻心為上”也是武工隊的拿手好戲。他們借鑒保定民間“記賬”傳統,在各村設立“善惡簿”,詳細記錄偽軍的言行。在清苑、定興等地,偽軍得知自己的一舉一行都被記錄,惶惶不可終日。對于作惡多端者,武工隊通過夜間喊話、散發傳單進行警告;對有悔改表現的偽軍,則給予立功機會。武工隊還制作大量抗日標語、傳單,隊員喬裝成商販、百姓,趁夜潛入敵占區,將傳單張貼在日軍據點附近、交通要道以及偽軍家屬聚居區。
昔日敵后武工隊浴血奮戰的順平縣,如今萬畝桃園碩果盈枝,迎來甜蜜豐收季。 吳瀟 攝
1942年至1944年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武工隊活動在敵人“心臟”,利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擊敵人、鎮壓漢奸、瓦解偽組織,給敵人以精神上的沉重打擊。馮志的《敵后武工隊》和《保定外圍神八路》、李英儒的《野火春風斗古城》中的部分情節都以此為題材創作。
時光流轉,昔日的戰場已蝶變為發展熱土。如今漫步順平,革命老區煥發著勃勃生機。當年武工隊穿行的崎嶇山道,已化作四通八達的柏油路;村民們口口相傳的抗戰故事,被改編成話劇、短視頻廣泛傳播。順平將抗戰時期的“全民參與”智慧轉化為鄉村振興動能。在曾是武工隊活動據點的大悲鄉,村民們將傳統蘋果種植升級為集加工、電商、文旅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從青紗帳里的生死較量,到因地制宜發展草莓、桃、蘋果、柿子等富民產業,這片紅色熱土始終傳承著敢為人先的抗爭精神,在新的征程上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本期歷史文化顧問:保定市地方志辦公室原主任、編審孫進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