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作者:時間:2025-09-08 08:33
□一 平
2025年盛夏,保定的三張通知書,藏著這座城市教育蛻變的生動注腳。
“中科大少年班!”保定一中高二學生小任攥著燙金通知書,指尖劃過?;眨骸岸嗵潓W校的競賽專班,還有老師的悉心指導,不然我這數學優勢根本發揮不出來!”一旁父親翻出兒子剛獲得的全國高中數學聯賽省一等獎證書,眼眶發紅:“咱保定娃,終于打破這16年的空白了!”
隔壁樓的小程正對著空軍航空大學通知書敬禮,曬得黝黑的臉上滿是激動:“從‘飛行員苗子班’的晨跑,到模擬飛行艙訓練,學校連空軍教官都請來上課,我的藍天夢總算圓了!”母親接過通知書,想起兒子訓練后濕透的體能服,感慨道:“既抓學習又練體能,這樣的學校才讓人放心!”
在剛建校僅兩年多的易縣第三中學,小楊拿著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回母校:“以前縣中連好實驗室都沒有,現在經常有名師來上課,分層輔導幫我從中等生沖到了前列!”班主任笑著點頭:“通過‘1530’工程,集團化辦學讓資源活了,你們這屆縣中考生,終于不用羨慕城區孩子了!”
據悉,保定教育質量已經實現“五年五提升”,全市考入“雙一流”大學的人數逐年快速增長。
(一)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
保定市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奮力推進現代化教育強市建設,以堅持人民至上的情懷,以改革創新的擔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教育。
在全市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市委提出現代化教育強市的三條標準,一是“上好學”,讓保定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優質教育,能有好的前途;二是“教師強”,廣大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三是“生態優”,“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要、民以尊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良好生態蔚然成風。
(二)凡啟程者,終有歸處;只要出發,定會到達。
一個新目標——2021年4月,市委提出保定縣域基礎教育“三年大變樣、六年大改觀”的目標,一石激起千層浪,全市教育系統為之振奮,家長和孩子們對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教育充滿了憧憬和期待。
一項新工程——推動實施“1530”工程,在人大附中名譽校長、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會長劉彭芝的親身推動下,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江蘇、山東、湖南、新疆等省(區、市)的46位全國名校長和400余名優秀教師,與保定22個縣(市、區)中學結成對口幫扶,由每位校長帶領5位縣骨干校長、10位專家教師帶領30名縣骨干教師,分層帶動、鏈式發展,推動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由此,“1530”,這組數字有了特殊內涵。
一條新路徑——匯聚全國名校名師資源,推動一個1000萬人口大市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探索走出一條全面提升地方基礎教育整體水平的新路徑。這是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
(三)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當保定學子不再為“跨區擇?!北疾?,當縣域高中的課堂里響起名校名師的遠程授課聲,當鄉村孩子在課后服務中拿起3D打印筆……這組鮮活場景的背后,是保定教育五年間破局突圍的生動實踐。
五年來,保定以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市為核心目標,從資源整合到格局重塑,從改革突破到理念升級,逐步破解教育發展難題,實現多維度跨越式發展,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樹立典范。
從“教育短板突出”到“區域標桿崛起”,保定用協同聚能、改革破冰、質量立名的實踐路徑,書寫出信心之變、協同之變、格局之變、改革之變、理念之變、質量之變“六個之變”的生動篇章,努力交出一份讓群眾滿意、讓社會認可的教育答卷。
凝聚“信心之變”,向著現代化教育強市目標邁進
(四)夫信者,天下之大寶也。
教育的信心,源于“看得見的變化”。五年間,保定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讓家長從“焦慮擇校”變為“放心入學”,讓社會從“觀望質疑”變為“主動參與”。
——家長焦慮“降”下去。隨著集團化辦學和優質均衡推進,五年內“跨區擇?!比藬迪陆?5%,90%以上家長表示“愿意讓孩子就近入學”;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滿意度調查顯示,家長對“學校硬件”“教師水平”“課程質量”的好評率分別從五年前的68%、72%、65%提升至95%、94%、92%。
——社會力量“聚”起來。五年內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教育配套項目30余個,企業、公益組織設立教育專項基金12項,總金額超2億元,用于資助貧困學生、獎勵優秀教師和建設特色實驗室;高校、科研院所與中小學合作共建“科普基地”“實踐課堂”45個,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的廣度和深度顯著提升。
——學生熱情“漲”上來。五年內全市中小學生在省級以上學科競賽、藝術展演、體育賽事中獲獎超3000項,其中120余名學生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中小學藝術展演一等獎;學生心理健康普查顯示,“對學校生活滿意度”從五年前的78%提升至91%,教育的“幸福感”逐步轉化為社會對教育的“信心值”。
(五)民之所信,政之所向;民之所盼,教之所往。
這份信心值,讓家長的眉頭舒展開,讓社會的力量聚起來,更讓保定教育在千萬人的心間,種下了“可期可盼”的種子!
織就“協同之變”,把名校資源搬到家門口
(六)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眾行而無伴,則道阻且長。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和教育強國建設的深入推進,以教育為代表的公共服務一體化加快落地。協同的本質,是打破“單打獨斗”的困局,讓優質資源從“點狀分布”變為“網狀覆蓋”。
五年間,保定以“外部引智+內部造血”的雙軌模式,織就了一張跨區域、多層次的教育高質量發展協同網。
——協同之變的核心在于打破資源壁壘。五年間持續深化與創新人才教育研究會合作,從全國15?。▍^、市)引入名校長、名師團隊,覆蓋人大附中、南開中學、成都七中、桃源一中在內的39所全國頂尖名校。
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周建華校長帶領名師團隊,十余次到高碑店一中和相關學?,F場指導。周建華校長親自給一中學生授課,手把手教方法,深度挖掘學生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高碑店市與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打造的聯合校研平臺,幫助全市110余所小學、初中、高中學校參與線上聯合教研1100余場次,35000余人次。高碑店市還組織校長教師參加人大附中航天城學校舉辦的各類研討會,拓寬視野,學習先進經驗。
——“1530工程”作為人才協同培育核心載體,五年內分三批次遴選230名校長、1500余名骨干教師進入名校工作室跟崗學習,覆蓋高中、初中、小學全學段。
學員返崗后帶動建立校級特色教研組380余個,研發校本課程520余門,其中86門課程入選市級以上優質課程資源庫,實現“引進一個團隊、培育一批骨干、帶動一所學校”的連鎖效應。
(七)眾人拾柴火焰高,眾志成城能移山。
這張協同的大網,讓名校智慧跨山越水,讓鄉村教師不再孤單,更讓保定教育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含金量”越來越足!
重塑“格局之變”,讓縣中孩子也能有個好前程
(八)物不得其平則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曾經的保定教育,面臨“城區擠、鄉村弱、縣中塌”的格局困境。五年間,保定聚焦“城鄉一體化、校際無差距、縣域有突破”,通過資源傾斜和重點攻堅,重塑教育發展空間新格局。
——優質均衡全域推進。五年累計投入教育基建資金超80億元,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8萬余個,優化學校布局120余處,徹底解決“大班額”問題。
深化集團化辦學,建成基礎教育集團189個,覆蓋成員學校1373所(園),占全市基礎教育階段學校總數的32%,惠及學生90萬名。農村學校通過“集團內師資輪崗、課程共享”,硬件設施達標率從五年前的75%提升至98%,城鄉教育差距顯著縮小。
——縣中振興成果亮眼。針對縣域高中發展短板,實施“縣中質量提升專項行動”,通過“名校結對幫扶、骨干教師下沉、硬件提檔升級”,推動縣域高中教學質量大幅提升。五年來共選派800余名城區高中教師赴縣中支教,改造縣中實驗室、體育館等設施46處。
曲陽永寧中學、曲陽一中、唐縣一中和安國中學等10所縣中進入全市高中教學質量前列,徹底扭轉“縣中塌陷”局面。
(九)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教育之興也,城鄉共榮。
這新格局,讓鄉村學校有了好模樣,讓縣中學子重拾好前程,更讓“家門口有好學?!睆钠谂巫兂闪思壹覒魬粲|手可及的現實!
破解“改革之變”,激活教育創新發展的新動能
(十)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改革的關鍵,是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五年間,保定從家長和學生需求、教師管理、課后服務、辦學模式等“堵點”入手,以改革破解難題,讓教育更貼近學生需求、更契合社會期待。
近年來,保定積極爭取26項國家、省級教育改革試點,各縣(市、區)探索了一批“微改革”事項。榮獲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市域試點、國家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區、國家特殊教育改革實驗區、科學教育示范區等稱號,保定教育在全國全省的引領力示范力顯著提升。
——聚焦學生和家長所需所盼抓改革:在全市推行中小學生午休“躺睡”工程,目前工程覆蓋范圍持續擴大,近5萬名中小學生從中受益。
開展校園餐改革,加強學校食堂管理,提升飯菜質量,讓學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規范校服采購流程,提升校服質量,引進“中小學校服互聯網管理平臺”,學生和家長通過平臺自主選購并進行線上支付,增強采購透明度。 (下轉4版)
——聚焦“教師、校長、教育局局長”三支隊伍建設抓改革。建立“動態編制+多元補充”機制,五年累計招聘特崗教師1.3萬余人,重點補充鄉村學校師資缺口。
依托“雙卓學院”,大力提升中小學教師的學歷水平,不斷滿足教育現代化對創新性師資的需要,為培養基礎教育領域的教育家、大先生打牢基礎。
出臺《保定市師德師風建設五年行動計劃》,累計評選“河北省師德標兵”204名、“最美教師”300名。
——聚焦“雙減”與課后服務創新落地抓改革。全市1779所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課后服務“全覆蓋”,并從“基礎托管”向“特色服務”升級。
五年內開發科技、藝術、體育等特色社團課程2100余門,引入非遺傳承人、高校教授等校外導師800余人,學生參與特色課后服務比例從45%提升至88%,家長對課后服務滿意度達96%。
——聚焦職業教育抓改革。推動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對接,組建“保定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職教集團”等10個產教融合集團,五年培養技能型人才8萬余人,畢業生本地就業率達75%,實現“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精準銜接。
(十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改革興,教育興,保定興!
這股改革勁,讓教師有了奔頭,讓學生有了樂趣,讓教育有了底氣,更讓保定這座現代化品質生活之城更有活力!
更新“理念之變”,“愛、尊重與奉獻”成為主旋律
(十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在劉彭芝會長的關心指導下,“愛、尊重與奉獻”成為全市教育理念的主旋律。
理念的更新,是教育變革的“靈魂”。五年間,保定打破“唯分數論”的桎梏,讓教育從“知識傳授”轉向“全面育人”,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閃光點。
——素質教育全面滲透。從“單一知識傳授”轉向“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全市85%以上學校構建特色課程體系。高新區實驗學校“幸福3C課程”(公民、匯學、智創)覆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河北小學“孫氏太極進校園”實現傳統文化與體育教育結合,120所學校被評為“省級素質教育示范?!?,數量居河北省首位。
——思政教育創新升級。推動思政課從“課堂講授”向“實踐育人”延伸,建成市級思政教育基地28個,開發“紅色保定”“非遺傳承”等思政校本課程160余門;開展“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五年培育省級思政“金課”45節、市級思政骨干教師320名,學生“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感”測評得分提升23個百分點,真正實現“思政育人”入腦入心。
——“以生為本”理念落地。推行“分層教學”“個性化輔導”模式,全市初中、高中學校累計建立學生成長檔案150萬份,針對學困生開展“一對一”幫扶120萬人次;減少機械性作業量,推行“實踐類、探究類”作業,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顯著提升。
(十三)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五育并舉,大器方成。
這理念新,讓分數不再是唯一的標尺,讓思政不再是空洞的口號,更讓每個孩子的天賦都能發光,讓教育真正回歸“育人”的初心!
譜寫“質量之變”,推動教育和城市共榮共生
(十四)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
五年變革的最終答卷,寫在學生的成績單上,更寫在學生的綜合素質里。保定用“成績躍升+素養突破”,譜寫了教育質量的新篇章。
——教育質量持續領跑?;A教育階段優質課程數量五年翻番,累計420節課入選省級精品課、77節入圍部級優質課,數量連續三年居河北省前三。
中國古動物館(保定自然博物館)、黃花溝公園、極限運動公園、東湖馬拉松大本營成為保定學子研學的必到打卡地。
——素質能力全面突破。學生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五年內獲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獎項56項、省級獎項280項。
——藝術教育成果豐碩。保定市以阜平縣馬蘭花兒童聲合唱團“唱響冬奧會”成功經驗為契機,持續推進“馬蘭花開遍太行山”美育工程,形成“每天唱支歌、高效音美課、課后常訓練”的常態化格局。
全市近2000所中小學校、2.8萬個教學班、140萬名中小學生堅持開展“每天唱支歌活動”,基本實現了班班有歌聲、校校有活動、縣縣有展演,美育的種子在保定“遍地開花”,唱響了“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主旋律。
保定學生在河北省中小學藝術展演中連續四屆獲獎總數居全省前列。
體育教育實現“健康達標+特色發展”,全市學生體質健康達標率從82%提升至93%,321所學校被評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薄?/p>
——教育品牌效應凸顯。五年內保定教育改革經驗先后12次在全省教育工作會議上作典型發言,“集團化辦學”“縣中振興”模式被河北省教育廳作為范例推廣;吸引周邊地市200余所學校前來考察學習,成為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標桿城市”。
(十五)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積功而為優,積譽而為強。
這份質量答卷,寫滿了學業的進步,閃耀著素養的光芒,更讓保定教育成為區域領航的“金字招牌”!
(十六)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
從織就協同之網到重塑教育格局,從破解改革難題到譜寫質量新篇,保定教育的五年變革,不僅是數字的躍升,更是理念的革新、溫度的傳遞。
當優質教育的陽光照亮城鄉每一所學校,當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保定教育不僅為千萬家庭點亮了希望,更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積蓄了人才動能。
未來,隨著現代化教育強市建設的深入推進,保定教育必將在“破局”之后實現更高水平的“領航”,書寫更多教育為民的新篇章,讓保定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高品質的教育。
(撰稿人:鮑俊峰 王亦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