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保定晚報作者:時間:2025-09-09 08:38
□保定晚報通訊員 張瀟瀟 王拓
開學初期,孩子常出現對新學期學習、生活的不適應,可能表現為緊張、煩躁、注意力不集中、厭學情緒。一些孩子還會出現心理焦慮的軀體化癥狀,如食欲不振、失眠、頭疼、惡心、嘔吐、腹瀉甚至發燒等,但并無明確軀體病因。保定市第一中心醫院臨床心理科醫生提醒廣大學生家長,這些表現并非孩子身體病了,也不是孩子在“裝病”,而是焦慮情緒導致的身體反應。
孩子出現這些情況,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失落感,假期放松后,開學面臨學習壓力,孩子會產生“好景不?!钡氖淝榫w;二是擔心學習跟不上、課業難度增加、人際關系不適應,甚至擔心電子產品被收回。此外,作息變化也是重要因素。假期中孩子生活作息較為自由、松散,起床和睡覺時間不規律,開學后需迅速適應嚴格作息,這種反差讓孩子身體和心理都難以立刻調整。
學習壓力和社交壓力同樣不可忽視。孩子可能擔心新學期無法適應新課程內容、跟不上教學進度。同時,有些孩子擔心與同學相處不融洽、被孤立或發生矛盾沖突,也會導致孩子“壓力激增”。
面對孩子的開學焦慮,家長不要一味指責,而應理解并幫助孩子適應新學期。專家建議采用“靜收強安”四步法。一是“靜心”。家長自身要保持穩定平和的心態,避免因自身焦慮影響孩子,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家長要耐心傾聽孩子的擔憂和焦慮,給予理解和支持,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緒被接納。二是“收心”。幫助孩子恢復規律作息,適當運動,陪孩子一起制訂學習計劃。家長應幫助孩子逐步調整作息時間,每天逐漸提前起床和睡覺時間,讓生物鐘適應開學后的節奏。三是“強心”。給予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教會孩子接納自己的情緒,學會用合適的方法表達情緒,增強心理韌性。家長可以和孩子多聊聊學校里有意思的事、熟悉的老師,激發孩子的期待。四是“安心”。引導孩子理解開學是學習生活的一部分,鼓勵用新知識、新技能迎接挑戰。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一起商定新學期的學習目標和計劃,并且注重鼓勵進步的過程,避免施加過大壓力。大部分孩子可以自我調節、緩解負面情緒,然而,如果孩子的焦慮癥狀持續時間較長,比如一個月以上,嚴重影響到正常上學、社交或家庭生活,或者孩子出現不想吃飯、徹夜不睡或白天嗜睡,精神抑郁,甚至出現自傷、自殘等極端行為,就需要提高警惕,及時咨詢就醫。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兩方面的行為,一是進食,二是睡眠,這些是判斷孩子情緒狀態的重要指標。